来源:【疏勒观察】
做喀什故事最深情的“讲述者”
——记地区“劳动模范”李中义的匠心与担当
“做文旅这行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喀什留下脚印!”5月15日,地区旅游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李中义面带笑意地向记者分享着他的故事。
初心如磐:三尺讲台外的“文化使者”
2004年,21岁的李中义以导游员的身份,首次在喀什古城里讲述那些斑驳木门、精美铜器和迷宫般巷道的故事。这时,有人轻声感慨:“原来喀什不是景点,是活着的历史。”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李中义心中对导游职业的新认知。他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导游,不能仅是优秀的“讲解员”、细致的“服务员”,更要做合格的“文化宣传员”。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专业的技能和热情的服务,让游客看到真实的喀什,看到真正的新疆。”
2006年,接待亲子团时,为了让随团的小朋友听懂喀什的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李中义精心将讲解词录制成“儿童版”,还设计了“古城寻宝”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欢笑、探索,古老文明在他们眼中变成了可触摸、可聆听的童话。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离别时,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哭着塞给他一本画着骆驼和雪山的笔记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李叔叔,我长大了也要当导游!”这份感动,李中义铭记了二十年,并始终不遗余力地在工作中传承。
在前往帕米尔高原的乡村路边,他时常买下老乡的瓜果,切开分给满车游客,笑着说:“先尝一口甜,再看一眼美,这才叫喀什”;在泽普金湖杨景区,他蹲身拾起一片落叶,让游客触摸岁月在胡杨年轮里刻下的故事,讲述着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2014年,他参加喀什古城导游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将喀什的烟火气化作流动的诗篇,让更多人领略到喀什的独特魅力。
匠心筑梦:从行业标杆到人才孵化者
如果说导游是李中义的初心,那么推动行业进步则是他肩负的使命。2012年接待残疾人团队时,他提前三个月与酒店协调无障碍设施,为盲人游客准备可触摸的景点模型,在香妃园景区前准备玫瑰香囊,在百年老茶馆请游客品尝香茶和馕饼,用贴心周到的服务,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喀什的温暖与美好。
2016年,当选喀什地区旅游协会秘书长后,李中义将“小切口”服务做到了极致。他推动成立“旅游企业服务直通车”,为会员单位提供“24小时政策答疑”,并承诺“但有所求,必有回响”,切实把维护文旅企业和文旅从业者的权益放在协会工作的首位。同时,他积极引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倡导诚信经营的良好风尚,为喀什文旅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金牌导游”培养项目后,李中义的视野开始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规划倾斜。他深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喀什文旅从业者不断提升讲解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喀什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于是,他身体力行,和同事们一起积极参与各类公益培训,助力喀什文旅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提升。
2023年,李中义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喀什技师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实训基地,他和其他导师一起带领学生学习喀什丰富的旅游资源,传授实践经验,讲授带团技巧,力求让更多优秀毕业生充实喀什文旅人才队伍,为喀什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不热爱家乡的人,当不好家乡的导游。”这是李中义给新导游上的第一课。“你得先让自己感动,才能让游客共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导游职业的执着。
薪火相传:让喀什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
“文旅工作不只是讲故事,要讲清楚其中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才能让游客真正了解真实的喀什。”李中义常说。“一个人的故事,往往是一个群体的缩影。”
2024年,李中义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学院导游师资人才智库专业导师,并以此为纽带,讲述“喀什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喀什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他明白,真正的“喀什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无数人接力传递的火炬,是时代浪潮里奔涌的文化自信。
“文旅行业是传播美、创造美的行业,喀什文旅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文旅人肩负着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使命,我以自己作为一名喀什文旅人而感到无比骄傲!”李中义说。
本文来自【疏勒观察】,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