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暑期“红马甲”缘何成了香饽饽

发布时间:2025-08-12 06:52:00 浏览:0

“志愿小馆员”正在整理书籍。 康少琼 张嘉欣摄

志愿者正在为观众讲解。山西博物院提供

暑假,本是青少年学生休整放松的时段,却见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正活跃在各大文化场馆——年轻学子们争相穿上“红马甲”,让志愿服务的热潮与蝉鸣共振,为夏日注入蓬勃的青春能量。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暑假志愿岗位“一位难求”等情况屡见不鲜,“红马甲”正转变为备受青少年追捧的“现象级”活动。“红马甲”爆火的背后,远非求得一份简单的社会实践履历所能概括。一件件“红马甲”之下,正涌动着青春力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拥抱与自觉传承。

诸多志愿岗位一席难求

从“冷门打卡”到“现象级热潮”

山西省图书馆常年在假期招募“志愿小馆员”,主要针对10岁到17岁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为回答读者咨询、协助图书分类、书架整理、分享读书心得等。

8月5日上午9时,来自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的杨文瑾快步走进省图(长风馆)少儿馆,开启了她在省图当“志愿小馆员”的一天。馆内读者逐渐增多,杨文瑾忙碌了起来。不时有读者向她咨询书籍存放位置、借书流程,杨文瑾像个小大人一样,大方准确地回答问题,帮助读者找到想要阅读的书籍。

忙了半个小时,看着自己负责区域的书籍都按标准整理好了,杨文瑾一边拿起自己的小水壶喝水,一边有点害羞地告诉记者:“一直想当暑假‘志愿小馆员’,这次终于报名成功了。我每天都能来图书馆,还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文化场馆开放假期志愿者招募已成趋势。今年,尽管志愿岗位种类丰富,依然不能满足报名者的需求。

“我们的志愿活动非常抢手,‘志愿小馆员’等项目一启动就满额,常有小读者遗憾表示‘今年又没报上’。”省图少儿部工作人员张曦介绍,作为公共服务岗位,志愿者需经过面试、培训、实习等严格选拔才能正式上岗。

据了解,山西博物院今年暑期志愿者报名量同比激增240%。这一数字,清晰呈现了志愿岗位从“需动员”到“香饽饽”的显著转变。

8月6日上午9时,山西博物院青铜器展厅已涌动着暑期特有的热闹。14岁的“晋小葵”志愿者杨子轩站在西周鸟尊展柜前,举起手中的3D打印模型,30多双稚嫩的小手争相伸向光影中的凤鸟纹饰。

“看这尾羽的弧度,藏着两千多年前的晋国审美。”他胸前的橙色徽章在灯光下闪耀,身后的电子屏滚动提示:今日志愿讲解场次增至15场,“织晋计划”招募倒计时3天。

“往年招募暑期志愿者,得进校园、发传单;今年仅线上就收到800多份申请,初中生占比超60%。”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宁涛感叹,“有孩子为了面试,自己整理了20页“晋侯鸟尊冷知识手册”,甚至自学3D建模还原文物细节。这份主动钻研的劲头,值得肯定。”

“红马甲”里隐藏的变化

从“唯分数论”到“文明浸润”

“妈,这也是‘高分’!”12岁的刘阳将崭新的“三星讲解员”证书举到母亲眼前。

一周前,刘阳还因暑期学习与家人争执。此刻,他站在博物馆展柜前,正用流体力学原理解析着展品的精妙弧度,游客的掌声成了最响亮的肯定。

“为了考证‘任正’的释义,她冒雨跑去拓印车轴。这份主动求知的渴望,是任何课外班都无法给予的。”在这里,退休教师赵梅见证了孙女的蜕变,那个曾因“记不住公式”抹泪的女孩,如今手持《考工记》复刻本,能将战国车辕讲成“古代空气动力学的奇迹”。

“以前带孩子来博物馆,顶多拍张照发朋友圈。现在,他自己查文献、写讲解词,连看历史剧都能挑出道具错误!”陪女儿参加志愿者考核的张女士坦言,“这种对知识刨根问底的劲儿,比上什么课外班都管用!”

“虽然现在学习任务比较重,但我还是想抽出时间来当志愿者,这个‘大课堂’里能学到的东西太丰富了。”对于太原市常青藤中学校学生方书乐来说,这个暑假的“小志愿者”经历,不仅服务了许多读者,还让他大开眼界,“从工作中逐渐了解到中国历史的悠久厚重和山西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

博物馆志愿岗位的“一票难求”,已不仅是暑期现象,它更映照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深度认同与传承热忱。省图社会教育部馆员姚琳娜说:“到目前为止,已有9000余人在省图参加志愿服务9万多小时。我们不仅提供志愿岗位,也经常组织活动对志愿者进行文化熏陶。在规范化、品牌化的优质运营下,来参加志愿活动的少年儿童与图书馆之间,实现了双向收获。”

“志愿服务的同时,亦是志愿者浸润历史文化、实现自我成长的宝贵契机。”不少陪伴孩子参加志愿活动的家长都认为,“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让孩子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触摸历史文脉、感受文化魅力,引发一份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能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服务台前的文明觉醒

从“被动参观”到“主动传承”

8月6日下午,身着“红马甲”的文化体验官董颖正站在志愿者服务台前,为读者进行讲解服务。

董颖是山西应用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山西省图书馆“文化体验官”是一个面向16周岁以上人群的志愿服务岗位,志愿服务内容除了常规的读者咨询、整理图书排架等工作外,还要根据自身特长为读者解决难题。

经过细致培训,董颖对省图各馆室服务功能已十分了解,不仅对读者的各项咨询解答得十分清晰,还积极地为读者规划适配的“图书馆文化地图”。在志愿活动中,董颖领悟到:“‘文化体验官’让我感受到努力学习知识、服务大众是使命也是责任。”

省图同期开展的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对志愿者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古籍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在山西已经开展10年,今年服务地点设置在省古籍保护中心。在这里,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是对古籍进行除尘、搬运、登记、建档、顺架。虽然工作难度不小,但是这群大学生却个个干劲十足。“这些典籍深深吸引了我们,让人叹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们也立志要将它们发扬光大。”志愿者们表示。

“快,扫扫鸟尊底座,解锁‘时空密信’!”山西博物院玉器展厅里,刚通过“织晋计划”面试的大学生们,正忙着调试他们新开发的AR系统。手机一转,青铜铭文竟化作一只玄鸟,掠过屏幕上的星河,尾羽洒落的点点金光,慢慢聚成了“唯王廿祀”几个古老的篆字。42件文物的数字导览上线才一周,小程序访问量就猛增了近四倍。

志愿者的创意,正不断打破陈规。在省博晋商票号展厅,“织晋计划”的志愿者把传统的密押诗变成了好玩的密码闯关游戏;老军营社区的孩子们,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用激光雕刻机把古老的陶寺龙纹,“刻”在了酷炫的夜光滑板上。

年轻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接力传递着山西五千年的精魂。

记者手记

年轻的“红马甲”越多越好

孩子们向往神气的“红马甲”久矣!

几日采访中,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志愿服务的“第二课堂”里,积极认真地通过服务的双手去感知、去传递、去担当,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流淌得更鲜活,也让文化传承有了青春的温度与力量,记者不由暗生佩服,又心生自豪。佩服的是,每一次精准的指引,每一页古籍的呵护,都是年轻一代对“何以中华”的作答。自豪的是,那份深植于实践的文化自信,已然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拔节。

从各类志愿活动的报名火爆程度看,志愿服务已超越单纯体验,成为滋养青少年责任感、点燃文化传承火种的重要形式。毋庸置疑的是,孩子们自觉的志愿热情,正为公共文化空间注入蓬勃活力,也映照出文化场馆对青少年日益完善的正向引导。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志愿服务中的觉醒与实践,不足为奇。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些涓涓细流正汇成一股深沉的力量,而文明的薪火已在主动担当的肩头上越燃越旺。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