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一个农民和他的“飞行大队”

发布时间:2025-09-08 17:56:00 浏览:0

站在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望得见田埂的公路上,唐涛手中的遥控器仿佛一支神奇的指挥棒。

随着他手指轻拨,一架载着百斤高粱的无人机腾空而起,越过山谷,精准降落在对面山坡的农院中。

几位老人站在檐下仰头望着,脸上写满惊奇。

发现商机:从背篓到无人机

唐涛,贵州遵义汇川区芝麻镇观音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

过去,他和村里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种高粱、收高粱、背高粱,一年到头,汗水流尽,收入却寥寥。尤其是收高粱的季节,请人背运,一天就要180多块,还管三顿饭,成本高、效率低,遇上天气不好,高粱在地里发了芽,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他种高粱七八年了,也做过基地,深知农民的苦。去年3月,他在广西看到有人用无人机吊运光伏板,虽然那时候只能吊80斤,但他心里一动:这东西要是用来运高粱,不是正好?他们这地方山高路窄,车进不去,人背马驮都不方便,要是能用飞机“空中托运”,那得多省事?

回来之后,他就开始琢磨这个事。今年,无人机技术升级了,能吊一百多斤甚至两百斤,他更坐不住了。他自掏腰包,买了一台大疆T100,又配了发电机、充电器,还搞了台二手小货车,前后投入八万多块。很多人笑他异想天开:“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不可能!”他不说话,只管实干。

唐涛(右)和他的小伙伴

第一天飞的时候,全村人都跑来看稀奇。他把砍好的高粱捆好,挂上无人机,操作手柄,飞机“嗡”一声腾空,直线飞过山沟,几分钟就送到了山那边的农户家。大家看得目瞪口呆:“真能从山那边飞到这边!”

从那天起,找他的电话就没停过。

为农“减负”:无人机飞进千家万户

现在,他带着团队,有从云南、广西、贵阳来的飞手,有本地的挂钩工人,六七台无人机同时作业,覆盖了芝麻镇六个村。短短四十天,他们已经运了五十万斤高粱。

以前农民砍完高粱,要请人背,一背就是一整天,现在只要在地里捆好,打个电话,他们无人机几分钟就吊到家,一斤只收一毛五,比人工便宜多了。有的贫困户家里没人手,他还免费帮他们运。有个老太太,儿子没娶媳妇,丈夫也不在了,他看着心疼,二话没说就给她吊完了。她拉着他的手直说:“新时代好,新技术好!”

除了运高粱,他们还帮红粱公司运有机肥。一百斤一包的肥料,从公路边背到地里,人工费要15到20块,他们用无人机,只收10块,直接吊到地头,不用下车、不用肩扛,又快又省。

当然,也有风险。昨天还有个外地飞手操作不当,挂钩时把手指割断了,幸好他们买了农业调运险,保险公司全赔。高压线也是大问题,一旦碰线停电,他们立刻通知供电所,他们也很支持,因为这是农业项目,是国家鼓励的。

现在,村里人见了他都喊“唐飞机”,他说他不是飞机,他是“飞手”,是帮农民打工的。

未来展望:他想组建一支“飞行大队”

很多人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他说,他想搞个合作社,把无人机的服务标准化、规模化。

现在他们都是零散接单,这边飞一趟、那边吊一袋,效率还是不够高。如果能有几十台飞机统一调度,接单、派飞、结算全流程数字化,农民通过手机就能下单,那才叫真正的“智慧农业”。

他还想拓展服务范围。不只是高粱,还有烤烟、花椒、苞谷,甚至帮养殖户运草料。山上那些荒地,为什么没人种?就是因为运不出去。如果无人机能解决运输问题,很多撂荒地都能重新利用起来。

另外,他也在琢磨怎么降低成本和风险。现在一台机子加设备投入不小,电池续航也只有五六分钟,飞两趟就得换电。之后的新机型可以双电作业,能飞16分钟,那会轻松很多。他还想试试用柴油发电机,虽然重一点,但费用能省一半。

最后,他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这边人工贵,一天150块还要管饭,铜仁那边只要70块。明年他想从那边引进劳动力,包吃包住120块一天,他们愿意,他们也划算。再配合无人机运输,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农民只需坐家里等钱进口袋。

他相信,无人机不只是个工具,更是一个平台,能连接起土地、人力、技术和市场。他们农民不再是“背篓一代”,而是“飞天一代”。国家政策支持,农民愿意接受,这就是最大的市场。

也许再过两三年,无人机就像现在的摩托车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会用。但他知道,他和他的团队,是汇川区第一批用无人机“飞”出致富路的人。

这就是唐涛的故事,一个农民和他的“飞行大队”。这故事,刚刚开始,还将有更多续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振梁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潘树涛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