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对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对佛山而言,阅读更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月15日,第三届佛山悦读节暨2025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在佛山市图书馆盛大启幕,超200场文化活动在全市五区接连开展,名家讲座、特色展览、亲子互动、购书福利……以书为媒、以节聚力,掀起持续一个月的阅读热潮!
本期《佛山有数》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感受千年文脉与现代阅读风尚的交融共生。

佛山图书馆体系拥有528家成员馆
作为全国较早探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地区之一,佛山自2004年便开始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的建设征程。近年来,这一体系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新成员在基层贡献知识的力量。

父母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绘本阅读。/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伟楠摄
2024年,佛山依托覆盖全市的联合图书馆体系,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发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出业态丰富、品牌多元的阅读空间矩阵。

截至2025年3月底,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成员馆已发展至528家,包括中心馆1家、区总馆5家、市属分馆1家、区属镇街分馆32家、其它分馆7家和基层服务点482家。智能图书馆、民宿图书馆、粤书吧、易书角等新型阅读空间分布在城市各处,15分钟阅读圈蔚然成风,让书香真正飘满每个角落。

位于三水西南江根村的粤书吧。/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每3.45人就有1个注册读者
据《2024佛山市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向读者提供的资源总容量为373.14TB,累计访问量1291.03万次,下载量约331.53万次。若将这373.14TB的数据转换成字符,其长度可往返地球与火星3巡。每10位读者中就有7人正通过AI在阅读中深度探索,AI已悄然成为佛山市民亲密的阅读伴侣。
而纸质阅读仍被珍爱,2024年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累计共有278.26万名注册读者,相当于全市每3.45名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为注册读者。体系累计馆藏文献1683.43万册,全年借阅量为761.52万册次,人均借阅图书2.73册次。
从读者结构来看,不同群体的阅读偏好呈现出鲜明特色。从年龄来看,36-45岁的中年读者借阅量居首,7-12岁的少儿读者次之。

从性别来看,女性继续保持更高的阅读参与度。统计显示,2024年女性读者借阅量占比59.72%,较2023年进一步上升。

从区域来看,佛山市图书馆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成为文献借阅的“绝对主力”,其借阅量约占全市2024年总借阅量的1/3,顺德区则成为五区之中文献借阅量最多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在佛山从不只是个体的“潜心修炼”,更是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媒介。2024年,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共举办8793场活动,推动读者以书会友、亲近交流,在互动中拉近距离、凝聚共识。未来,邻里图书馆活动还将更多地走进社区等基层场所,让图书成为促进邻里交流、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桥梁。

从书院林立到现代图书馆
作为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兴盛地,佛山素来崇文重教。据现存地方史料发现,佛山古代书院最早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活跃。
明代时期,方献夫、湛若水、霍韬等著名学者相继筑居于西樵山,先后创建大科、石泉、四峰、云谷四大书院(其中四峰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唯一留有遗址的书院)。此后数十年间,四大书院成为广东士大夫重要的讲学之地,奠定了西樵山“理学名山”的地位。

《西樵游览记》大科书院所在的烟霞洞图。/图源:南海档案史志

四峰书院遗址。/图源:西樵山微信公众号
清代,西樵名士岑怀瑾在山上创建三湖书院。1878年冬,21岁的康有为来到此处求学,正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近代新思想。出山之后,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三湖书院由此声名大噪,得“戊戌摇篮”之称。

三湖书院。/资料图片
据学者梳理书院史料,统计到有记载的佛山历代建有书院175个,其中南海(包括现禅城区)92个、顺德48个、高明25个、三水10个。这些书院培养出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陈启沅、黄君璧、冼玉清等名家。可以说,深厚的书院文化为佛山埋下了崇文尚读的基因,孕育了这座城市敢为天下先、兼容并蓄、家国情怀的人文精神。

而佛山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端,可追溯至1924年——这一年,顺德县立图书馆设立于大良镇祝元里状元祠。

1928年出台的《顺德县通俗图书馆办法》。/图源:《顺德县事月刊》1928年第2期
1928年,顺德县出台《顺德县通俗图书馆办法》《顺德县平民阅报处办法》,倡导和支持县内设立通俗图书馆和平民阅报处。1929年,南海县出台《南海县县政计划大纲》,其中有在南海各地筹办通俗图书馆的内容。同年,私立佛山流动图书馆在永兴街新佛山杂志社成立,是当时佛山重要的文化机构。

1929年出台《南海县县政计划大纲》封面以及其中关于筹办图书馆的内容。/图源:《南海县政月报》1929年第1期
新中国成立后,佛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步入正轨。1957年,佛山市图书馆成立,馆址位于中山公园原精武会堂,馆藏仅18201册。次年,图书馆迁址至升平路,藏书增至22300册,发放借书证1500个,借阅人次达12700,并建立图书流通站26个。

中山公园原精武会堂旧址。/图源:佛山市图书馆
1962年,佛山市图书馆再迁址到永安路100号。据《佛山市志》记载,1962年至1965年期间,图书馆工作有较大发展,馆藏图书增至80000册。

永安路100号旧址。/图源:佛山市图书馆
1972年7月至1981年4月,佛山市图书馆改借位于筷子路48号的佛山市华侨联合会堂作馆址。

佛山市华侨联合会堂旧址。/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佛山图书馆事业也迈入快速上升期。南海、高明和三水的县级图书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建成启用。
1993年1月,佛山市图书馆在祖庙路19号落成开放,这是建国以来佛山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也是当时全国市(地)级公共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馆舍。地处佛山繁华经济商圈,毗邻传统文化圣地祖庙,又恰逢佛山经济快速发展,佛山市图书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迎来发展新机遇。1994年,佛山市图书馆在第一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文化部评定为地市级“国家一级图书馆”。

1993年,佛山市图书馆落成开放。/图源:佛山市图书馆
进入21世纪,佛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2003年,佛山市政府启动佛山新城建设,其中包括佛山新城文化中心。
2008年2月,佛山市图书馆新馆建设被列入佛山新城文化中心项目之一。
2010年1月,新馆工程正式动工。
2014年12月,佛山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成为集阅读推广、社会教育、信息共享、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
2017年8月,由原旧馆改造而成的佛山市图书馆祖庙路分馆开放。
2018年,佛山市图书馆新馆荣获国际图联“绿色图书馆奖”第一名。
2019年,邻里图书馆项目入选国际图联全球愿景“点子”商店首批创意名单,入围国际图联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海报会议“最佳海报”。
2020年,邻里图书馆项目荣获国际图联“国际营销奖”第一名。
2021年,邻里图书馆项目登上国际图联“世界图书馆地图”。
2023年,“易本书”项目荣获国际图联“国际营销奖”第三名。

佛山市图书馆。/资料图片
尽管网络阅读已经成为新方式,但佛山人孜孜不倦求学读书的执着,在图书馆体系建设中延绵不息,传承着佛山人与时俱进、务实求真的精神。
从古代书院的弦歌不辍,到现代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佛山正以坚实的脚步,书写“全民阅读之城”的生动现实!
参考文献:
[1]张妍妍,邓雅琴.地方书院文化特色考略——基于佛山书院史料的考察与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4,54(03):108-119.
[2]钟岚.时空视野下的佛山书院研究[J].安徽建筑,2022,29(06):33+
87.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2.06.013.
策划丨何晓汇
编辑丨冼子晴、朱韵耀、阳桦
视频丨梁楚静、谭凯芸、杨权邦、曾子豪
校对丨曾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