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 欣 李文一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会议始终,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一理念,深刻回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城市建设与治理锚定价值航向,推动城市从物质形态塑造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进阶,开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深刻洞察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将城市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稳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深刻回应,也顺应了全球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人民城市”理念,正是为了摆脱这些发展困境,引导城市发展回归人本,推动城市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注重提质和增效的内涵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理念也顺应了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反思城市发展和治理顽疾,例如: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承载能力的失衡模式,因公共服务配置失衡引发的社会矛盾,城市空间扩张与人文关怀缺失的割裂状态……这些全球性挑战正在推动各个国家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向何处去的问题。“人民城市”理念赋予了全世界城市发展和推进城市工作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明确的方向,为全球城市发展、城市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民城市人民建,强调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的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激发人民智慧、保障人民权益。在规划层面,人民的主体性体现在参与式决策机制的创新构建上。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这就要求规划工作必须突破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完善规划公示、意见征询、方案共议等制度,使城市空间布局、功能配置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能够充分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确保规划成果既符合专业标准,又满足群众需求。在建设层面,人民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多元共建模式的深化发展。随着城市工作重心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特别是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要创新共建共享机制,使城市建设既提升质量效率,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治理层面,人民主体地位通过制度创新转化为现代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适应城市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推动治理理念和模式创新,健全基层协商、民意表达、社会监督等机制,并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将人民主体地位制度化、常态化,使城市治理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奠定坚实基础。

人民城市为人民,明确城市发展的成果是为了人民共享的价值旨归。这一理念要求在城市工作中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追求,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发展目标看,要坚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导向,把提升民生福祉作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准。尤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从发展过程看,要锚定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在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公平正义。无论是发展组团式城市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改造城中村危旧房,都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防止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排斥和群体分化。从发展成果看,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共享机制,使经济增长、环境改善、文化繁荣等发展红利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惠,其中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收入增长、环境优化、设施完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滋养、社会认同、幸福感提升。这一价值导向与我国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新阶段特征高度契合,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
从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到建设创新城市,激发创新活力,为人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从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住品质,让人民住得安心,到构建美丽城市,守护绿水青山,让人民畅享生态之美;从筑牢韧性城市,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到塑造文明城市,传承历史文化,增强人民文化认同;从建设智慧城市,创新治理模式,到高效解决民生难题……这一系列重点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人民城市”理念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让城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港湾。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