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大地英名②|将军纵身一跃跳入洪水,“雪枫堤”旁,英雄精神如大河奔流

发布时间:2025-07-11 07:53:00 浏览:0
图为彭雪枫将军。 (本报资料)

盛夏时节,淮河水静静流淌,滋养着两岸的村庄与田野。在宿迁泗洪县双沟镇,一道名为“雪枫堤”的堤坝,是孩子们嬉戏、村民们纳凉的寻常去处。

然而,对于当地许多老人而言,这道堤坝的名字,总会唤起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忆。他们会指着平静的河水告诉后辈,这个名字,源于80多年前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源于一位将军纵身一跃的身影。

那个身影,有个宿迁人民铭记至今的名字——彭雪枫。

一跃,英雄血肉筑长堤

一个瞬间,足以定义一位英雄;一道长堤,足以铭记一种精神。

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传奇将军。在战火中,他既能创办《拂晓报》、组建拂晓剧团,用文化凝聚抗战力量;也能在战场上巧设奇计,以少胜多,让新四军第四师的军威响彻淮北。

然而,在宿迁人民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里,除了战役的辉煌,更多的是他纵身一跃跳入洪水的瞬间。

这个瞬间定格在1943年8月。据双沟镇民政办原主任王正春介绍,当时连日暴雨导致淮水暴涨,洪峰如脱缰的猛兽,疯狂撞击着单薄的围堤。围堤一旦决口,周边2万多百姓的家园和3万亩即将丰收的庄稼,都将被瞬间吞噬。

那天深夜,正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的师长彭雪枫听闻险情,猛地站起,一句“会议暂停,全体跟我上堤!”便带着与会人员和警卫营冲进了瓢泼大雨之中。

风雨如晦,浊浪滔天。一处关键围堤在激流冲刷下,撕开一道致命缺口。千钧一发之际,彭雪枫没有片刻犹豫,脱掉外衣,第一个纵身跳入洪水中。

“师长跳下去了!”将军的纵身一跃,是无声的命令,更是点燃所有人血性的火种。警卫员、干部、战士们纷纷跟着跳下,在激流中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用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死死抵住了狰狞的缺口。

这道“人墙”,为后续军民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军民彻夜奋战,大堤保住了,家园保住了。

英雄以命相护,大地以名相记。1944年,彭雪枫将军在指挥战斗时遭遇流弹不幸牺牲,为了永远铭记彭将军,1945年1月,40华里的大堤从此叫作“雪枫堤”;长堤后面安宁的村庄,也从此有了共同的“姓氏”——雪一村、雪二村……雪五村。

泗洪县半城镇,是英雄最终的安息之所。这里最初命名为“淮北烈士陵园”,1978年被正式更名为“雪枫墓园”。如今,这里青松翠柏静立,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是这片土地对英雄永恒的低语与悼念。

一路,从足下到心底的追寻

将军以身殉国,但他的路,后人一直在走。这条路,既是通往纪念地的敬仰之路,也是一场从足下到心底的精神追寻。

每年清明、“七一”和烈士纪念日,雪枫堤、雪枫墓园和坐落在宿迁市区的雪枫公园,便会成为宿迁人情感的交汇点。

建成于2007年的雪枫公园,如今已是宿迁规模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对彭雪枫将军精神的立体化呈现。公园的每一处设计都饱含深意:纪念馆总长100米,寓意纪念彭雪枫将军诞辰100周年;馆前台阶宽37米,象征着他37年光辉的革命生涯;高达70米的纪念塔造型灵感则是源于彭雪枫亲自为骑兵团设计的“雪枫刀”,如利剑出鞘,直指苍穹,彰显着永不屈服的战斗精神。

在这里,白发苍苍的老兵带着孙辈讲述往事,刚入党的年轻干部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这份追寻,也带着家族血脉的温度。彭雪枫将军之子、同样是将军的彭小枫,曾多次回到宿迁,在纪念馆里久久凝视着父亲的遗物。他曾动情地说:“看到家乡人民没有忘记父亲,并且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我感到非常欣慰。”

而这份追寻最滚烫、最鲜活的表达,则来自彭雪枫亲手创办的学校——江苏省淮北中学的少年们。

从2007年起,一项名为“铁流千里考察队”的传统活动在这里扎根。每年盛夏,带队老师陈经山都会带着学生们,用徒步方式,为青春打上精神的底色。这项看似“自讨苦吃”的传统,他已坚持19年,带着近400名学生,用双脚去丈量历史,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要走怎样的路”。

这条路走得一次比一次震撼。2023年,师生们从泗洪出发,途经苏、鲁,跨海至大连,历时47天,徒步1300多公里走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脚上的水泡钻心地疼,真想放弃,”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但想到先辈的付出,就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黝黑的皮肤和脚上的老茧,是我们最美的奖章。”

对陈经山和他的学生们而言,这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精神的淬炼。这条从脚下延伸到心中的长征路,正是对“雪枫精神”最深刻的回答。

一城,奔流不息的根与魂

从泗洪的一方堤坝,到宿迁的一座公园,彭雪枫的英名,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雪枫精神”也早已超越单纯的缅怀,成为这座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动能。

这股精神,体现在攻坚克难的“宿迁速度”里。面对重大项目落地等发展机遇,宿迁的干部们展现出“铁军”作风,以“5+2、白+黑”的拼劲挂图作战,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位项目服务干部说:“彭师长当年能跳进洪水堵缺口,我们今天就要钻进问题里解难题!”

这股精神,还体现在服务群众的“绣花功夫”中。它的温度与初心,则要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雪枫堤畔的雪五村。

将军当年纵身一跃抗洪,为的正是堤后的百姓。如今,他用生命守护的村庄,正经历一场新时代的“攻坚战”。这里盛产雪里蕻等蔬菜,但因缺少深加工,常常丰产不丰收。这道产业发展的难题,考验着新一代的共产党人。面对重重困难,村干部们没有退缩,最终通过多方协调解决了资金难题,建起加工流水线,带领村民实现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的跨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振兴画卷。

如今,漫步在雪五村,眼前的雪枫堤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险象环生的土坝,它静静地守护着两岸的安宁与丰饶。然而,那道由将军和战士们用血肉筑成的“精神长堤”,却从未消失。

它从淮水之畔延伸开来,化作推动一座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这股力量,奔涌在重大项目“宿迁速度”的脉动里,扎根在宿迁百姓增收的喜悦中,体现在每一位宿迁建设者“敢于亮剑、勇于攻坚”的行动上。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从彭雪枫这个闪耀的名字到如今的雪枫公园,英雄的印记就这样与宿迁市的发展紧密交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奔流向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