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当声音穿过时间的洪流,
抗战的烽烟里,
作为大后方的重庆,
这些声音 ,永远不能忘记。

这声音 是瓦砾下的呐喊
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遭受日军长达6年10个月无差别轰炸,重庆及其周边地区遭受了日机近万架次18000多枚炸弹的轰炸,直接伤亡32000多人,房屋毁损17000多幢。重庆,成为当时遭受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惨重的城市。

但敌人的炮弹,炸不毁英雄儿女愈炸愈强的脊梁。
重庆大轰炸亲历者陈桂芳:那个炸弹一排一排的,往底下丢, 像下雨一样,多得很的飞机。不怕你龟儿子炸,你越炸(我们)越强 ,大家也在吼,人家也在写。

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粟远奎:我的两个姐姐遇难在那个洞子里面了,我是在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

这声音 是后方的战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大批兵工厂相继内迁到重庆,共建起17家兵工厂,8年间,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1941年8月,重庆最大的兵工企业二十一兵工厂遭遇日军4次轰炸。也就是这一年,二十一兵工厂生产步枪3.1万支,手榴弹10.6万枚,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抗战。


这声音 是信念的强音
从1941年到1945年,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文艺界进步人士发起的“雾季公演”,不仅形成了抗战时期重庆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鼓舞了山城民众抗战的决心。

1938年,随着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央电影制片厂等纷纷内迁重庆,《火的洗礼》等抗战电影在此诞生,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后方电影”时代。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重庆最高日发行量达5万份,为动员全民族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声音 是胜利的喜悦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数以万计的重庆市民涌上街头。
抗战胜利见证者杨钟岫:满街热闹 ,敲锣、打鼓、放鞭炮。

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粟远奎:当时游行的举起纸做的旗帜欢呼,抗战胜利了!中国胜利了!

80年光阴流转,
硝烟散尽,山城巨变。
今日的重庆声音,
是高楼拔节的交响,
是跨越山河的壮歌,
是创新开放的号角。
英雄儿女,不负岁月,
不负信仰,拼搏向前!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舒坤秀 林思静 张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