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400亩地种上,今年的豆子就齐活了!”5月18日,在沈阳市法库县依牛堡子镇崔家屯村,随着李岩的一声吆喝,几名机手把豆种、肥料装进播种机的机斗,启动拖拉机驶向广阔田野。
李岩播种的大豆是当地老品种,名为“开8157”,去年以每斤高于其他大豆0.3元的价格卖给一家豆制品厂。今年,双方再签订单,李岩将种植面积从去年的300亩提高到1100亩。
作为法库县东润泽玉米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岩坦言过去不爱种大豆,一来田间管理比玉米投工多,二来每年都需要更换地块,最后算账收益不如玉米。让他转变观念的,是我省开展的大豆地方品种保护项目。
5年前,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启动,辽宁和黑龙江的地方品种大豆被纳入目标保护品种。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老豆是祖辈几十年延续下来的品种,豆香足,腥味儿小,口感非常细腻,特别适合做豆腐。由于产量不高,种它不挣钱,就算有人搞也是小打小闹。
“我们以前在法库调研时发现,以‘开8157’‘青仁乌豆’‘大白眉’为代表的地方老品种大豆,多数是在农户房前屋后栽种,全县的种植面积仅剩二十来亩,当时我就意识到保护老品种大豆已经刻不容缓。”站在地头,省农科院作物所助理研究员陆娣感慨地说。
如何调动农民种植老品种大豆的积极性,成为陆娣等科研人员面临的第一道课题。经过与农民广泛交流,他们发现大家最上心的事有两件——提高产量和找到市场。
陆娣解释,自留种由于存在机械混杂并夹杂着病种、劣种,种性逐渐退化是必然现象。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生产用种,经团队4年种源提纯优化,把老品种大豆的单产从13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同时,积极对接加工企业,根据老品种多糖含量高、豆腥味小的特质开发出多款即食产品。“打通了产供销的壁垒并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对老品种起到以‘用’促‘保’的作用。”陆娣说。
沿着播种机留下的车辙,李岩仔细检查起大豆的播种间距、埋深及土层压实情况。他说:“看我去年种老豆收益不错,今年有十多户也跟着干,我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还有订单兜底,大家干劲都挺足。”
新闻链接
大豆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年播种面积约200万亩。近年来,我省因地制宜并优化区域布局,持续推进大豆扩种:中北部地区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推广优质高产大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间作);西部地区日照充足、降水偏少,重点发展高油大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间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重点推广高蛋白大豆生产,发展池埂种豆、果树大豆间作。
(辽宁日报记者 胡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