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打卡地”变“收费地”,公共空间岂容“圈地牟利”

发布时间:2025-07-11 21:21:00 浏览:0

□杨楠(西南民族大学)

近日,长沙开福区风帆广场出现自助收费桌椅一事引发关注,据7月10日上游新闻报道,市民需扫码付8元才能使用广场上的桌椅,开福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称此为周边市民个人的不合法行为,将进行整治。

风帆广场是湘江边上的一处休闲广场,是市民日常休闲锻炼的聚集场所,因景色宜人而持续走红。但部分经营者却借其流量,在公共区域摆上桌椅收费,谋取个人利益。这种“公地私用”的现象似乎屡见不鲜,今年五月武汉杨泗港大桥因“水帘洞”奇观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却有商家用围栏圈占桥下空间收取 “打卡费”,最终被城管部门责令整改。

这种在公共空间收费的行为,无疑是对公共利益的侵犯。即便部分市民觉得桌椅收费不贵,看似提供了便利,但部分公民享受便利的背后,却有更多公民的权利遭受侵占。公共空间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它不能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经营者桌椅的摆放占据了散步的区域,占据了最佳的观景位置,不仅毫无经营合法性可言,也破坏了公共空间的公平性。

对于这类事件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公共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否跟上热度,做好打造“城市名片”的后勤准备?

从风帆广场和杨泗港大桥的收费争议中不难看到,我国对于私占公共空间、违规收费等行为的治理力度尚未引起公民的重视——一方面,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在违法侵占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违规成本较低,未能对其形成有效震慑。此外,对于公共区域的管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不能总是等待市民投诉的倒逼,应在热度初起时就提前介入,做好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众体验、捍卫城市形象的准备。

维护公共空间的良好秩序,除了管理部门应积极作为,公民也应提升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为维护公众利益尽一份力,而非添一份堵。公共空间是市民共享的家园,从杨泗港大桥到风帆广场,每一次“圈地收费”都是对城市形象的伤害。只有管理部门完善机制,城市公民积极监督,才能让公共空间真正属于每一个人,让城市的温度得以延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