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凯 通讯员 周凡
颈部7厘米甲状腺肿块如巨石压喉,气道被挤压至1毫米缝隙。72岁的程奶奶带着极高危高血压、脑梗后遗症,被多家医院判定“手术即入鬼门关”——她的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面对这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岳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主任林春龙的带领下发起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攻坚战。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血战”
患者的肿块不仅深嵌气管,更如树根般浸润性生长,深陷于密布的血管丛中。任何轻微触碰,都可能瞬间引发致命大出血,紧接着便是窒息、多器官衰竭的死亡连锁反应。
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岳阳市人民医院迅速集结多学科精锐力量。会诊室内,气氛凝重,绝大多数专家持悲观态度:“上了台,很可能就下不来。”
关键时刻,岳阳市呼吸病学首席专家林春龙博士力排众议:“保守治疗是缓慢窒息,唯有放手一搏!”
这位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介入治疗权威,凭借主持20余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的深厚积淀,在充分评估国际前沿技术和与家属深度沟通后,决定与团队破釜沉舟,挑战医学极限——实施高难度的“硬质支气管镜下Y型支架置入术”,旨在“雷区”中强行开辟一条呼吸通道。
第一关:封堵“血库”。为降低术中大出血风险,必须先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然而,患者肿块滋养血管畸形扭曲如“九曲迷宫”,介入团队在X光下屏息凝神、精细操作,鏖战整整6小时,才艰难完成栓塞,为后续手术赢得一丝保障。
第二关:刀尖上的“拆弹”。真正的高风险手术开始了,直径约1厘米的硬质支气管镜,必须在仅1毫米宽的“死亡缝隙”中穿行,镜身紧贴着脆弱的肿块边缘,每一次推进都如履薄冰。然而,就在支气管镜体刚触及支气管壁时,暗红色的血液如泉涌般往外冒。
“快!止血!”林春龙一声令下,应急预案瞬间启动,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血战”拉开帷幕——
药物强攻:止血王牌药物垂体后叶素、肾上腺素、冰盐水轮番上阵,直击出血点。
物理封堵:冷冻探头急速降温凝固血管、电凝笔精准灼烧止血点、球囊迅速充气压迫破口。
生命支撑:麻醉团队全力保障氧合,维持生命体征。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鲜血一次次涌出,又一次次被艰难止住。手术台旁,汗水浸透了手术衣,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整整5个小时,团队在反复的“出血—止血—推进”的险境中咬牙坚持,硬是在血泊中艰难推进。
终于,那个承载着生命希望的Y型支架,被精准地置入预定位置,成功撑开了被肿瘤死死扼住的咽喉。
生命通道,在惊涛骇浪中被强行打通。监测仪上逐渐平稳的生命体征,宣告了这场艰苦卓绝战役的初步胜利。
术后管理同样险象环生。既要防止脑梗复发需抗凝,又要严防支架处再出血;营养补给需精确计算,不加重肝肾负担……多学科团队无缝衔接,凭借超强的整体协作和技术链的精密咬合,终于护送老人闯过重重险关,奇迹般康复出院。
背后的“国字号”力量
这场“血战”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岳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硬核实力的巅峰体现,更是团队“精准如尺、协作如臂、坚韧如钢”职业精神在生死关头的璀璨绽放。
作为湖南省地级市规模最大的呼吸疾病诊疗技术基地,共开设4个病区168张床位。该科是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优秀单位、慢阻肺专病国家级示范单位。更拥有硬镜介入、冷冻消融、磁导航活检等全省领先技术,年救治危重症患者超1000例。
学科带头人林春龙,以6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及20余项科研成果铸就技术底气,其领衔的“呼吸介入微创”团队,正推动湘北危重症救治迈向国家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