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高等学校语文教育,让公民在学生阶段即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和理念,增强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严肃性和规范性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语言文字素养和判别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快速兴起,给人们传达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情感等搭建了多元化的平台,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传播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现阶段的语言文字应用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活跃。新的表达形式一经出现,迅即受到关注与追捧,并广为传播和流行。语言文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在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通常有一种追新求异、吸引眼球——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理。当前,这种心理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得以空前释放,而且有日益膨胀之势,它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一些人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刻意张扬个性,不断突破常规,甚至“肆意妄为”,以致新异乃至怪异的表达形式层出不穷。由于其特点突出,表现另类,因而获得“网络语言”的专称。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总体上可分两大类,一类从内容方面看,合乎社会的公序良俗;从形式上看,契合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则。既可满足日常交际的现实需要,又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利于语言文字的发展,从而渐渐为全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比如“点赞”“给力”“吐槽”“内卷”“换赛道”“颜值爆表”等。另一类则或是在内容上“媚俗”“低俗”甚至“恶俗”,尽显低级趣味,或是在形式上偏离语言文字的正轨,要么故意写别字,比如“丸辣(完了)”;要么用字母代替,比如“nsdd(你说得对)”;要么肆意简省,比如“别宝(别这样,宝贝)”;要么乱造语句,不好好说话,比如“鸡你太美(只因你太美)”等等。一时间,玩哏、生造等成了网络语言交际的时尚手段,导致“黑话烂哏”横行于一些语言交际之中(作者注:有人将流行于特定交际圈子中的某些网络语言概称为“黑话烂梗”。常用的“××梗”是网络语言的产物,其中的“梗”实为“哏”。规范起见,本文弃“梗”用“哏”),对语言表达和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尤其不利于营造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网络语言环境。
2024年11月21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学习、生活及娱乐的需要,中小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平台、媒体等。置身于充斥着“黑话烂哏”的网络语言环境,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因为中小学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而其判断识别能力却比较有限。据悉,“黑话烂哏”目前在一些中小学学生中大行其道,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健康成长,比如有学生因随意使用“黑话烂哏”与人产生矛盾,进而引发摩擦或冲突。
以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作为介质和传播手段使用语言文字,是个新生事物,管理和规范网络语言行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利用。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需要开动脑筋,综合施策,常抓不懈。
要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和阐释,要让语言文字法的精神、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网民应充分认识到,使用语言文字是一项社会行为,必须遵从公序良俗,严守语言规则和规范标准,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为所欲为。
要强化网络企业、平台、媒体、公众号等在涉语言文字作品的编辑、管理等方面的责任意识及示范作用。通过落实责任,将压力传导到相关各部门和环节,让大家各负其责,把好关口。
要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高等学校语文教育,让公民在学生阶段即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和理念,增强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严肃性和规范性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语言文字素养和判别能力,面对有悖于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不良现象,要立场坚定,敢于说“不”,不跟风,不盲从。作为网民,大家受益于互联网,因此,有责任和义务营造并保护好风清气正的网络语言环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王灿龙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