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他山科技马扬:机器人需求火爆,已出货数万颗触觉传感器

发布时间:2025-08-08 15:39:00 浏览: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邓浩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对于灵巧手的需求和要求也有了不小变化。

工厂被视为最适合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第一落地场景,正在成为头部本体厂商争相测试的赛道。触觉传感器作为灵巧手实际工作的最后一厘米,由此受到产业端和投资端的广泛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某人形机器人头部厂商处获悉,灵巧手的自由度占机器人全身自由度的1/3左右,难度极高,而为了在工厂工作,配备触觉传感器是必需,单只灵巧手将装上5个传感器左右。

他山科技成立于2017年,彼时正值上一轮机器人浪潮,在波士顿动力的刺激下,不少机器人初创公司奔涌而出,比如如今大红大紫的宇树科技也成立于这个时期。

不过,不同于业内公司选择直接造机器人,他山科技主要布局人工智能触觉感知。目前市占率全国领先,当前主要的灵巧手厂商诸如因时机器人、强脑科技、傲意、灵心巧手、灵巧智能等均有配置其产品。

从人形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而言,目前技术尚未收敛,触觉传感器也有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电磁式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他山科技为何押注电容路线?又为何选择自研触觉传感芯片?同时,作为触觉传感器玩家,最近又开始入局机器人数采中心,又是出于什么考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为此专访了他山科技CEO马扬,深入探讨触觉传感器对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意义,数采中心近期成为业内争相建设的战略动因以及当下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卡点等问题。

(他山科技CEO马扬,受访企业供图)

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与感知

《21世纪》:灵巧手是当前布设触觉传感器的主要方向,人形机器人其他地方也会需要吗?公司目前业务情况如何?

马扬: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的电子皮肤。布设的位置非常多样。

首先是躯干,可以理解为一种柔性屏,跟其他物体产生交互,需要的是成本更低,易替换;其次是手臂,核心在于当机器人拥有多自由度的时候,运动轨迹是很难提前预测到的,这个时候电子皮肤可以帮助机器人进行提前感知;再次是灵巧手,包括手掌和指腹,虽然不是抓握的核心,但最后在计算识别物体是什么的时候也需要把所有传感器的信息结合起来;最后是指尖,我们认为它不只是一个传感器的概念,而是一个控制模组,当抓取东西的时候,是在感知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抓握,是一个自闭环的系统。

现在一个完整的灵巧手,至少需要5颗触觉传感器,我们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在行业内出货了数万颗触觉传感器,供货量行业最头部,目前市占率已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另外,加上使用自研芯片,成本上相对来说也有优势。

《21世纪》:为何选择自研触觉传感芯片?

马扬:因为要实际落地,首先就需要解决手上的触觉传感问题,从触觉传感来说,不同于视觉信号,因为后者需要采集的信息是客观世界,对分辨率的要求非常高,带来的问题就是数据量很庞大,但是就数据本身来看,在每一帧的画面中间,只需要考量色度和亮度。

而触觉信号需要考虑力的大小、软硬度等,这直接与抓握力相关。这种与物理世界的实际交互,客观上需要我们的前端,有一个高速处理的芯片,能够跟上数据的实时变化,进行抓取姿势的调整。不过,我们创业的时候(2017年)产业内没有底层支持的硬件,所以我们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触觉感知底层的新品,花了5年时间,把第一颗芯片做出来,现在我们也是行业里唯一拥有底层芯片硬件,到传感器,再到算法模型的公司。可以说,正是我们在传感器模块上早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我们走在一个产业演进相对正确的道路上。

数采中心或成下一阶段赛点

《21世纪》: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最关注什么问题?他山科技是如何应对的?

马扬:去年大家谈的更多是性能,今年更多谈的是稳定性。

首先,因为人形机器人真正去做工业化的时候,很多性能其实是超标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做1000次、10000次,这意味着稳定性要非常好,其次,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使用寿命、抗老化的水平也要好。

这些性能指标,他山其实都在行业前列。之所以能做到,首先,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做了触觉专用芯片,作为传感器,我们认为必须把模拟信号进行就近处理,这样可以使耗费的时间越少,对后续阶段的影响也会更少。

其次,在传感器本身的结构设计上,我们的经验很丰富,在早期就做了充分的论证,比如传感器的第一性其实是稳定性,就技术来讲,传感器很有意思,它的特定是可以有偏差,但要往一边偏,因为这样可以通过系统校正回来,如果随机偏的话,就非常影响性能。我们一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这一点。

《21世纪》:数采中心成为近期人形机器人产业玩家争相布局的方向,为什么?

马扬:的确。今年行业里,大家的重点是要让机器人做跟更多的训练,所以,我们也带了自己的训练平台及仿真平台一起参展。

今年下半年,许多厂商都要建训练工厂,目前具身智能类比于人的话,相当于2~3岁的能力,真正执行任务的时候,要教它去做具体的任务,因此,一方面,现在很多公司在做物理端的训练工厂,几百个甚至上千人,通过遥操作等方式来完成训练,另一方面,在仿真虚拟端做早期的预训练,尽可能让这个路线更收敛。

比如在训练场,机器人训练3、5个月,就可以“上岗”,相当于这就是机器人的职业学校。

《21世纪》:数采中心最核心的竞争点在哪里?他山科技的优势是什么?

马扬:数采中心,首先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一个平台化的问题,要解决数据通用性的问题,不能说这个数据光在这里采了,然后转到别的这种硬件端就不通用了,他山的通用性是很有优势的。

其次,我们今年也做了触觉的仿真平台,把不同的训练物体、传感器、夹爪等都放到仿真平台上,虚拟端的训练成本比现实要低1~2个数量级,这样当训练收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去物理端进行训练,可以帮助客户降低成本,缩短训练时间。

《21世纪》:目前触觉传感器的技术路线众多,他山科技选择的是什么?未来技术又会有何演化?

马扬:我们的触觉传感器选择的是电容的路线。其他路线我们早期也都有尝试过,考虑到触觉传感核心的性能需求是三维力的感知、接近触觉的识别、物体材质识别等,还有快速反应的需求,整体测试下来,我们认为电容是最合适的方案。未来2~3年应该会一直是主流,再远的话,可能会出现复合式的传感器,就是将不同的技术路线融合在指尖。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